钟祥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钟祥文学 > 名正言顺朱允熥朱元璋 > 第三百九十八章 向前看

第三百九十八章 向前看


孟刀干这家伙赶走了司伦法,这还真的是一个没有人想到的事情。

可是仔细想一想好像也根本不值得有什么好奇怪的,历史上有着太多次大臣夺位之类的事情,大家对此都有了免疫力了。

再仔细的想一想,大明周边的这些国家等,基本上都是在发生着和篡位有关的事情,麓川现在总算是及时赶上了。

东瀛的是两个天皇在争正统,高丽那边是李成桂几乎篡位成功,安南肯定就是胡季犛在行谋逆之事。

就算是北边也好不到哪去,前几年就有着杀了主君的事情,蒙古人现在分为瓦剌、鞑靼两大势力,这也是在争所谓的正统等。

绕了这么一圈,现在也就是大明现在看起来是比较安稳的。当然如果不是朱允熥,说不定马上也就要要出现靖难了。

所以这么想一想,现在就是最为合适的谋朝篡位的时代了,好似大家都在忙这些事情,不跟上的话就好像有点违背天意了。

下朝后的朱允熥来到了武英殿,直接召见五军都督府的军中大将,这件事情自然是需要慎重对待了。

魏国公徐辉祖、开国公常升、曹国公李景隆,再加上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朱允熥还是觉得自己手头上还是有可靠的大将,用不着担心太多。

朱允熥也开门见山的问道,“事情在朝堂上也说了,你们现在心里头到底是怎么想的?”

蓝玉想都不想的回答说道,“陛下,臣请战!臣愿令湖广、四川之兵,再遣西平侯所率云南兵马,麓川定能覆灭。”

这些也就是蓝玉的想法了,在他看来这件事情真的不算什么,因为以前也都是这么做的,关于麓川也就是那么回事而已,看似甚至是一再上演了。

麓川叛乱也不是第一次发生,包括此前的建昌卫等等,这都是西南那边有些不太稳,朝廷也确实派遣大军了,基本上就是蓝玉、沐春等人镇压。

傅友德上前,说道,“陛下,臣虽年老,尚且有领兵之力。”

傅友德还是不服老,觉得有了出征的机会,心里头还是想要去打一仗的,这也算是他现在最大的追求了。

毕竟这也是打了一辈子仗,自认为现在身体还算不错,所以现在要是有机会的话,傅友德肯定不认为这是负担,这是他继续建功立业的机会。

尤其是考虑到自家儿子此前在太仓港那边虽然没有大过,可是也根本没有功劳,这也使得傅友德更加的担心。

儿子是真的一点都靠不住了,现在他只希望拼着一把老骨头再多立些功劳,到时候皇帝可以看在他的功劳以及寿春公主的面子上让傅荣承袭爵位。

李景隆其实也想请战,可是现在的他也就只能是想一想而已,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其他的重要任务。

虽然战事来了,不过现在也根本不需要考虑尽起大军,也用不着数个国公级别的大将出征,他还是要护送老朱回凤阳,这是李景隆最重要的任务。

徐辉祖也立刻说道,“陛下,臣愿领军,辅佐湘王、蜀王平定麓川内乱。”

蓝玉和傅友德立刻忍不住看向徐辉祖,还是不能小看这些小辈,徐辉祖这人实在是太聪明了。

毕竟这也不算是多大规模的战争,理论上来说就算是朝廷派出军队,不过也可以说以藩王为主帅率军镇压,此前朝廷已经有类似的举动好多次了。

常升就觉得自己还是算了,如今的这些国公里面,也就是他的能力最为低微了,根本不具备独自领兵的能力。

不对,还有承袭了信国公爵位的汤昱,这小子当年被汤和托付给朱允熥,这也是个能力平庸的,保住爵位对于他来说也就算是最大的成功了。

看着这些大将,朱允熥笑了起来,“我想用不着如此,我觉得只需要西平侯总督滇、黔、蜀军征讨即可,你们觉得呢?”

这也算是朱允熥的自知之明了,他知道自己没有太多的军事才华,所以在很多的战事上,他还是会征求一下五军都督府的这些高级将领。

尤其是蓝玉、傅友德这样的军中宿将,他们的能力更是值得肯定,在军事方面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发言权,可以给朱允熥提供不少的参考意见。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傅友德等人也沉默下来了,因为他们也都认为这是一个看似不错的选择。

早些年司伦法叛乱的时候就是被沐英镇压了,而沐春作为沐英的长子,自小就是在军中,也是战功卓著的年轻将领。

他现在坐镇云南,对于云南的情况很了解,对于麓川的各股势力也都非常的熟悉。

沐春本来就是云南的总兵官,现在再调集四川、贵州的兵马,其实完全足够了,用不着从湖广之地千里迢迢的去调兵。

有着沐春坐镇,基本上也就够了。而且朱允熥很明显想要控制战事规模,那自然也就不用调动更多的兵马了。

真要是出动了傅友德、蓝玉等人,这些人想的可能就不是镇压麓川的内乱了,而是彻彻底底的将麓川给灭掉。

朱允熥也无奈的开口说道,“你们想来也知道水师即将出航,这也带着大量的将士。”

蓝玉就再试着努力争取一下,“陛下,臣以为出海归出海,并不会牵涉太多兵马。我大明兵强马壮,完全可以征调大军。”

这也是蓝玉的心里话,麓川而已,根本就不算什么。虽然现在水师确实带走了不少兵马,但是兵力紧缺就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真的要是打起来大仗,现在的大明可以轻易的征调至少三支十万规模的大军。

而不管是打麓川还是水师出港,加起来也都是不到十万兵马,这些对于大明来说根本就是毫无压力的事情,多线作战根本就不会是负担。

“那疏浚运河呢?”朱允熥就没好气的说道,“你们去了麓川,只怕是要趁机灭了麓川,一路打去安南吧?”

蓝玉真的有这个心思,麓川盘踞在西南太久了,而且动不动就生乱,这让他肯定不高兴,要是一口气灭了麓川,那才是最好的事情。

至于安南就没必要放在压力了,被大明打的溃不成军的麓川好像是不厉害。但是这个政权一度所向披靡,将安南等中南半岛的小国打的毫无招架之力。

麓川只是相对于大明来说不值一提,可是在中南半岛简直就是巨无霸一般的势力了,这个政权过去曾经是和纵横天下的蒙古军队互有胜负、对峙了几十年。

看着蓝玉等人,朱允熥也是无奈,“打下来了之后呢?打下来了如何治理?”

朱允熥自然是对中南半岛的心思不少,甚至在他看来打下中南半岛的意义更是要超过拿下朝鲜半岛。

可是现实的情况就是打下安南或者灭掉属于强弩之末的麓川不算太难,军事上的优势确实存在,可是比较难的事情是大胜后的治理。

历史上的朱棣灭了安南,到了朱瞻基时期就因为治理成本太大、没有什么回报所以主动的放弃了安南。

这看似是值得吐槽的事情,可是朱瞻基也是无奈,因为治理安南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那里的民众时常叛乱,大军也要持续的镇压。

付出与回报根本形成不了正比,甚至是那边简直就是一个无底的黑洞,自然也就让人心存疑虑了。

毕竟安南等国还是对于中原王朝有芥蒂之心,这些国家的历史上有着太多次和中原王朝征战的历史,他们也习惯了偶尔被灭国、然后再次叛乱的经历。

打天下难,坐天下更难,这些也是朱允熥现在的一些感受。

打下来麓川和安南,绝对不可能是打完了就走,他要做的是打完了之后彻彻底底的控制住这些地区,这就需要好好的筹谋。

随即朱允熥说道,“这么说来以沐春为主将是合适了?那朕就派人去传旨,五军都督府这边也配合着安排好事情。”

蓝玉等人虽然心中失落,不过还是说道,“陛下英明。”

虽然这有些拍马屁的意思,可是如果只是单纯的镇压麓川的叛乱,避免这些人冲入大明的疆域,以沐春为主将完全就足够了。

朱允熥也笑了起来,“以后有你们打仗的时候,这两年先消停些。内政处置好了,再去想打仗的事情。”

蓝玉等人对此更加没有什么意见了,他们虽然想要出征,可是也能够明白当今天子的一些难处。

说到底就是新君刚刚坐上龙椅,不一定就是需要用一场军事上的大胜来立威。大明此前定下的基调就是这两年要进一步的提升民生,要持续整顿吏治。

这自然也就意味着大规模的战争,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爆发,这和此前定下的基调不符。

至于以后会不会真的还有机会去打仗,这些事情实际上也非常难说。

起码傅友德就觉得自己应该是没有机会,现在皇帝都嫌弃他的年龄大不愿意让他出征呢,要是过个几年,谁知道那会儿人还在不在呢?

甚至就算是蓝玉也开始有这方面的担心,他可是眼看着就要六十了,这也是真正的进入到老将的行列了。

既然大家看起来对于这样的安排没有什么意见,朱允熥也就心里安稳了。军事上面的事情,他确实需要这些大将给与帮助。

而接下来就是下旨、调兵,或者是一应的军令等下达了,这些也都不需要朱允熥操心太多,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也不是摆设。

忙完这些事情朱允熥来到西宫,“祖父,麓川那边出了乱臣贼子,篡了司伦法。”

老朱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司伦法以前还算个人物,现在越来越成不了气候。你呢,是怎么想的?”

“我是想着让沐春表兄率军镇压,大军不用灭了麓川。”朱允熥就笑着说道,“他好像是逃到了沐春兄长那里,人留着以后再用。”

老朱忍不住看了一眼朱允熥,说道,“你的心思还真不少,这两年就算了,过些年再去打麓川吧。”

将司伦法留下来自然也就是大义了,以后打着司伦法的旗号去打麓川。至于现在就急着帮司伦法夺回麓川,这显然就是想多了。

哪怕司伦法已经对大明称臣,可是也不该是单纯的为了一些名义让自家将士去厮杀,除非是有足够多的好处。

老朱也习惯了朱允熥的一些做法,比如说在安南那边,朱允熥可是没少让人去找安南李氏的后裔。

这也算是藏了心思,只要时机合适,大明就可以打着李氏的旗号去打篡国的胡季犛。

在高丽那边也是一样,王氏高丽覆灭几乎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李成桂一方面忌惮冯胜陈兵辽东,另一方面就是大明其实以召使为名义押着王氏高丽的几个宗室。

时机不到自然不会用兵,只不过时机一旦成熟,大明就要帮着这些亡国的宗室等去复国了。

这些事情朱允熥不算是得心应手,可是在大义之类的事情上,他绝不介意做些惠而不费的事情。

以较小的代价养着几个人不算什么,以后说不定就能派上大用处,就可以让他的一些政策得到很好的施行。

即使是有些人都能够看出来他的心思也不要紧,有些时候脸面没有那么重要,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他真正在意的东西。

更何况实事求是的来说,他假如打着这些亡国宗室的旗号,也符合如今的普世价值。

想到这些,朱允熥还是忍不住有着那么些小小的得意,看看他现在所做的一些事情就知道了,这就是真正的未雨绸缪、深谋远虑。

至于战争的安排等等也不算什么,战火不大可能烧到大明的境内,西南那边的整体秩序还是稳定。

继续宣扬教化、继续改土归流等等,云贵边陲等地必然是在大明的掌控之下,这一点也是根本就不会改变的政策。

虽然有些小小的变故,可是依然不影响大局,朱允熥只需要继续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也就足够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