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年间。
朱棣坐在御书房中手抚着徐皇后留下的物件,思绪万千。
当她听到天幕说起徐皇后因生育众多子女而元气大伤早早离世时,朱棣的心猛地一揪。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徐皇后温柔的面庞、坚毅的眼神。那些一起度过的岁月,有欢笑,有争执,更有携手面对风雨的坚定。
朱棣很是懊悔自己在皇后生育后,未能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调养,让她为了皇室血脉如此操劳。
若是皇后还在的话,定会很高兴天幕盘点。
“唉...”
如今,这一切都已远去,只留下他独自承受这无尽的思念。
洪武年间。
少年朱棣认真地观看弹幕评论,不放过任何一条与妙云相关的。
原来是因为生子太多而早早离去吗?
朱棣抿了抿唇,内心的情绪复杂不已。
都怪他让妙云太操劳了,是不是妙云少孕育子嗣就可以活的更长久些?
“公元1402年,在靖难之役中,朱棣率军前去袭击宁王朱权的藩地大宁,建文帝则命大将李景隆乘机围攻北平。”
“面对城中兵力不足的局势,徐皇后与世子朱高炽谋划城中守备,她冷静地指挥,命城中士兵及他们的妻子守城,并且亲自上阵督战,北平城才得以保全。”
“这一举措为朱棣的靖难之役提供了坚实的后方支持,也为朱棣最终夺取皇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朱棣登基后,徐氏被册立为皇后。她在后宫辅佐朱棣,整肃后宫秩序,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
“她以身作则,倡导朴素的生活方式,使得宫中形成了节俭之风。”
“徐皇后还很重视对嫔妃的教育,教导她们言行恭谨、和睦相处。身边的宫人有过错,她便耐心教育,命他们改正。”
“她曾召见六卿和翰林等诸臣的夫人,赐予她们冠服和钱币,告诫她们要鼓励自己的丈夫以百姓生计为念。”
“且徐皇后敢于进谏,她主张与民休息,认为明朝连年征战,士兵百姓疲惫不堪,劝谏朱棣让百姓和士兵休养生息。”
“在选拔官员方面,她认为只有贤明的官员才可让百姓安定,建议朱棣对出众之才应当破格提拔,对任职多年的官员进行升迁,二者并用才不会使人才埋没。”
“她的这些建议深得朱棣的赞同,对明朝初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徐皇后虽然来自勋贵之家,但她并不骄纵外戚。靖难之役时,她的弟弟徐增寿与朱棣交好,常将建文帝方的情报送给朱棣,因此被建文帝所杀。”
“朱棣登基后想追封徐增寿,徐皇后极力劝阻,但朱棣并未听取她的意见,坚持将徐增寿追封为定国公,命其子徐景昌继承爵位,而徐皇后认为这并非自己的意愿,始终没有谢恩。”
“她还时常教育亲戚,命他们要遵守法律,对外戚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刘邦:“......”
刘彻:“......”
刘秀:“......”
汉朝皇后通常在政治舞台上较为活跃。
例如吕雉,她在刘邦死后掌握朝政大权,临朝称制,分封吕氏家族,在政治决策等事务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且汉朝皇后外戚势力很容易崛起,像霍光,以卫皇后家族卫青、霍光等为例,他们在军事、政治等领域权力很大,有时甚至能左右皇位继承等大事。
“......”
这就叫作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不是,凭什么啊?!
啊!!!
“第三位张皇后。”
“张皇后名不详,河南永城人,父亲是指挥使张麒。她出生于洪武十一年到洪武十四年之间(约1378年-1381年)。”
韵纪: 【张氏,哈哈哈哈,哪怕做到了这么多,她还是没有名字,哈哈哈哈】
巴扎嘿: 【别人没名字后人都记得,你有名字但是没人想知道,这就是差距。】
“公元1395年,朱元璋亲自为燕王世子朱高炽赐婚,张氏成为世子妃。”
“张氏孝顺公婆,在公婆朱棣和徐皇后面前颇得欢心。”
“作为太子妃和皇后,她对待后宫嫔妃及大臣夫人们宽厚仁慈,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朱高炽身体肥胖,不擅骑射,明成祖朱棣曾对他不满且有废立之意,而朱高炽的两个弟弟也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
“但张氏聪慧贤淑,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丈夫,还带着儿子朱瞻基在朱棣面前尽力周旋,帮助丈夫保住了储君之位。”
“张皇后一生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见证了明初的风云变幻和政权更迭。”
众人:“???”
“洪武时,她是燕王世子妃。”
“建文时,靖难之役爆发,她随夫家经历了这场政治动荡。”
“永乐时,丈夫朱高炽为太子,她是太子妃,且在永乐五年朱棣之妻徐皇后病逝后,主持后宫重要仪典。”
“洪熙时,朱高炽即位,她被册立为皇后。”
“宣德时,儿子朱瞻基继位,她成为皇太后。”
“正统时,孙子朱祁镇继位,她成为太皇太后。”
老朱父子俩瞪大眼,这是历经六朝啊?
而张氏的关注点却是在丈夫的身上。
再怎么样,按照历经六朝的时间来算。
那......
丈夫,还有瞻基...
一旁朱棣高兴之余,等他反应过来之后,一脚就是踹上小胖墩。
“叫你平日少吃点!身子骨都被你吃的差了!”
朱高炽猛地被踹地一个踉跄,“哎呦喂,爹您干嘛踹我啊。”
“吃吃吃,让你吃!”
不知为何,看着眼前这一幕,太子妃张氏莫名有些悲伤。
历经六朝,身份每升一次,就等于她失去一个至亲...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